客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察选择供应商:
1、持续服务
CRM作为非标准化产品,原厂商能持续服务,是首要标准。
(而标准化产品因为其他厂商也有能力维护服务,因此可以优先考虑价格)
客户往往把厂商的规模(员工人数、年营业额)作为首要考虑,在多数环境下这个经验是行之有效的。但有一个前提,那就是厂商需要持续盈利,那么员工数多、营业额高才是优点。否则,如果持续亏损,那么员工数越多开支越大,营业额越高可能赤字越大,反而对持久经营有害。
那么对非上市公司,如何观察厂商的盈利状况?有一个的办法,如果厂商多轮大额融资,那么往往还处于巨额投资和巨额亏损中,否则依靠自营业务产生的盈利足以支撑企业正常运行,没有必要大笔出让股权换取投资。
当然,现在的互联网大厂,早期也经历过持续亏损、大笔融资的阶段。这里还是有几点不同:
a) 巨额融资的互联网大厂基本都是对私人客户的业务模式,由于中国人口庞大,早期需要对私人用户进行补贴以培养使用习惯,所以需要大额补贴抢占市场。但是CRM是一个对公业务,企业决策比较理性,巨额补贴给企业用户并没有多大意义
b) 互联网大厂比如腾讯在上市前只融资了2-3轮,一个好的商业模式,几轮融资后应该已经能够赢利,而不需要持续10多年融资和亏损。
2、服务经验
由于CRM的客户需求是非常个性化,可以说千变万化,同一个行业的不同企业,可能经营理念、管理流程也有细微差别。很多行业经验,是需要年限才能积累的,不太容易在短时间速成。因此最好选择运营时间较长的CRM厂商。
对CRM厂商的员工而言,海归等高端人才固然高大上,但是如果行业多年增速并不高,那么高端人才是否坐得住冷板凳?能否坚持五年以上?所以客户企业可以考虑匹配自身企业气质的服务团队,他们也许不够高大上,但是接地气、耐得住寂寞,能认真踏实对待客户的每一项需求。
3、服务规模
还是因为CRM的需求非常个性化,因此单个服务顾问能服务的企业是有一定上限的。因此员工人数多的厂商,并不占有优势。800人的团队和40人的团队可能人均服务的企业都是25家左右,可能在每家企业上所支付的精力,小团队更多一些,因为团队小,层级架构简单平坦,沟通协调损耗少。
团队小,也可容易持续经营,人均开支低,反而容易生存,不会大比例裁员。